第754章 机制可塑,制度不可退(2/3)
和人心考验的构造。”
“这才是我们最终要交给大夏的——可持续、可适配、可继承的机制框架。”
此时,省委书记赵建国再次拨来电话。
“一凡,中央改革小组的秘书长给我打电话了。他说你提交的‘制度不可逆化机制’提案,让他们很震动。”
“但他们也问了:怎么保证不可逆?”
李一凡语气平静:“我们会做一个‘机制印刻’。”
“每一项制度改革,一旦通过镜台验证,即被自动录入机制演算区块链,成为全网可追溯的制度档案。任何人若想修改、删除,必须经过三层审核机制、专家组比对以及市民评估接口。”
“制度不再由一个人说了算,而是由整个机制生态说了算。”
“赵书记,我们在建的是制度的操作系统。”
赵建国沉默半晌,语气低沉却充满敬意:“你这是在给未来的中国,写源代码。”
李一凡没有回应,但眼神如炬。
此时,他身边的秘书陈晓峰轻声道:“李书记,盘川市来函,申请在镜台平台上加载他们的‘基层治理协同模块’。”
“还有湘都,也准备将‘三社联动机制’纳入镜台进行演算。”
李一凡点点头:“告诉他们,星城市无条件开放机制接口,但前提是——他们必须接受统一机制审核标准。”
“机制可以多元,但逻辑必须统一。”
“这不是地方政绩项目,而是国家制度框架的一次更新。”
他知道,一旦镜台变成“多方可接入平台”,就必须面临“标准碎片化”的威胁。但如果成功,它将成为大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制度底座”。
这一天,星城市发布了全国第一个《机制兼容性通用协议》。
这个文件像是给制度世界立下的一份“TCP/IP协议”,它规定:
? 所有接入镜台平台的机制模块,需通过基础兼容性测试;
? 每一项制度流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