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7章 香江学界异动(1/3)
2019年5月20日,香江某中文-大学校园内,初夏的阳光洒满石阶,操场上传来年轻人打篮球的笑声。但在图书馆北侧的一间活动室内,一场小型闭门“青年公共议题圆桌论坛”正在悄然进行。
墙上挂着一张朴素的标语布条:“我们说,我们思,我们行动。”
但与其说是论坛,不如说是一场试探边界的话术演练。
主持人是一位社会学讲师林耀川,曾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学一年,近年来活跃于香江学界,倡导“后权威结构。
一、镜像系统拉响“学界异动预警”
李晓薇坐在凡星情报指挥中心,浏览着屏幕上“香江关键词预警系统”推送出的新一组数据。
“波动值异常。”她皱起眉头。
镜像系统根据“深逻辑意向图谱”模型自动判断:
香江高校核心圈层出现“低烈度理念激化趋势”,并在以“学术对谈”形式进行半结构性信息传递。
更严重的是,论坛背后虽未挂明旗帜,却由一名“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”名义组织,而该基金会刚被纳入“灰色观察清单”。
赵灵立刻下达数据跟踪指令:“追溯三层信息路径,尤其是活动背后的匿名资助渠道。”
与此同时,李一凡在星城市常委会议上接到简报,当场做出批示:
以星盾2.0为基础,立刻制定‘学界内参机制’。”
?
二、隐藏敌手:“文化型话术渗透者”
林耀川不是孤例。
他们不谈政治,却用“价值语言”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:
? “所有规则都源于构建而非真理”;
? “秩序是对想象的奴役”;
? “权威的终结是理解世界的起点”。
这些句子单独看极具哲学意味,但一旦结构性植入群体,对稳定的破坏性极强。
“他们是香江社会裂隙中最隐蔽的刀锋。”李一凡冷静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