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7章 制度之上,青年发声(2/3)
项目纳入政府议程;
3. 政策反馈通道机制:开设“青政桥”反馈平台,实现青年对市政文化政策的公开建议、线上投票、民主协商。
“书记,这是我们团队总结出的星城模式——从内容到制度,再到治理体系,构建青年文化的公共结构。”
李一凡沉吟片刻,点了点头。
“方案要送四九城,但态度要先送出去。”
他目光移向李晓薇:“今天微博热搜是什么?”
“#李一凡星城青年政策# 已上升至第四,网友都在追问我们到底想做什么。”李晓薇答道,“如果再来一篇官媒深度解读,就能打穿这个问题的公共边界。”
李一凡略一思索:“联系新华社。”
“就以‘青年文化如何重塑城市精神结构’为题,起草一篇署名评论,我来审。”
“舆论先行、政策跟进、制度定型。”
与此同时,在四九城某栋中组部办公楼里,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鲁向民拿着刚打印出的简报,盯着星城市那份长达36页的政策文件。
这是他一个多月来第三次收到关于“星城经验”的文件,不是调研组发来的,就是地方高层推荐的。
这一次,他的目光停在了一张数据表上:
《大夏有嘻哈》相关正面评价中,“青年价值观输出”“责任型偶像”“反叛不越界”等标签占比超过78%,而评论用户中18至25岁人群占比达64.3%。
而与节目话题相关的另一个话题——“青年参与城市治理”则以近千万次阅读量,正在快速扩散。
“有意思……”鲁向民喃喃。
“年轻人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,他们是找不到被接住的渠道。”
他顿了顿,对秘书说道:
“去安排一次会议,把文宣口、政研口、青联办的同志都请来。”
“也许,是时候让一些地方经验进入国家话语体系了。”
……
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