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9章 政绩联动-干部评价-财政反馈三级闭环(2/3)
布《干部评价系统更新通报》:
? 全省干部政绩信息将按季度更新,形成“绩效档案”;
? 所有地市干部调度、推进、协调等行为将实时记录;
? 组织部建立“责任指数”模型,形成干部成长曲线;
? 财政厅设立“政绩回馈权重”,直接挂钩预算倾斜;
一句话:
“让干事者有奖、有位、有资源。”
“让混事者无处藏身。”
衡洲市率先跟进,发布全省首份“财政正向回馈计划”。
其中明确规定:
? 同一地市下辖的县区,如在季度考核中排名前两位者,将获得下一季财政调度额度增加15%;
? 连续两季排名靠后者,其财政调度额度冻结;
? 调度额度决定平台对接优先级,影响配套政策、专项资金等。
组织部长在常委会上公开解释:“这不是惩罚,是激励。”
“靠惯性拿钱、靠编材料要项目的时代结束了。”
江陵市也迅速发布“干部绩效通报红黑榜”。
第一批“红榜干部”共有13人,全为重点项目一线责任人;
“黑榜干部”共7人,其中5人原属政务口,另2人来自传统协调岗位,全年无任何实质责任指标。
市纪委书记当场表态:
“黑榜不意味着违法,但意味着失职。”
“该调岗的调岗,该退出的退出。”
李一凡收到各地反馈材料后,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改革设想:
“要把政绩联动从‘人头挂账’变为‘组织闭环’。”
“责任不止于人,还要覆盖条线、单位、平台。”
于是,一份新的政策建议案出炉:
“责任集成单位考核机制”
核心要点有三:
1. 每一个县(区)至少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