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3章 调研组回京后的制度评估反馈(2/4)
当天下午,省委书记办公会议召开。
赵建国亲自主持,只邀请了三人参加:
- 省委组织部部长许宏志;
- 常务副省长陈松年;
- 政策研究室主任。
没有议题标题,会议室门口写着五个字:
“内部沟通交流”。
许宏志态度平稳,但语气中已有判断:
“省委要么现在动手,把机制纳入省委统筹,给予正当性授权,由省委组织系统主导对接国家改革模板。”
“要么就静观其变,待中央下场——但那时,省委就是被动者。”
陈松年却迟疑道:
“他太快了,太像一个强制装载的补丁……如果我们不设缓冲机制,系统会跳崩。”
赵建国没吭声,目光落在墙上的省委地图上。
忽然他轻声道:
“你们有没有发现,他现在的制度,不是用来护住星城市的。”
“而是……在用星城市,测试体制的承载极限。”
这,不是改革。这是再定义权力生态结构。
……
潇湘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机关大楼内,灯光仍亮着。
作为“星光2030机制”下资源分配权的重点配套单位之一,发改委对制度外溢的敏感度远超其他厅局。
副主任刘向力望着电脑屏幕上的试点文件,轻轻皱眉。
他刚刚收到的通报显示:岳麓区、湘江新区、浏阳市已正式启动试行版本机制接入程序。换句话说,“星光机制”已经不是星城市的“特许权”,而是在走“扩散路径”。
“谁在主导?”他问。
“市委政策研究室牵头,组织部负责干部对接,市委办做协调。”
“李书记本人?”
“不——李书记只是点了头,具体流程完全由星城市制度执行协调中心发文。”
刘向力放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