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4章 未雨绸缪药材基地计划,家里来客了?(二合一章)(5/10)
知道他手下还有个秘方研究所。。
方药中和陈科冀听到他说这事儿,都有些惊讶,不明白方言是想干什么。
其实他们还不知道,方言是在未雨绸缪。
计划经济下药材公司“统购统销”,药农种植与市场需求脱节,常出现“药贱伤农”或紧缺药材高价抢购,比如80年代云南三七暴涨暴跌。
而且国营渠道重“指标数量”轻品质,导致道地药材流失,比如吉林人参被低档园参替代,改开后日韩药企以资本优势垄断优质产区,像是后面吉林人参70%经韩商转口,收购价压至成本线。
方言是打算,这时候是非市场化交易,走体制内通道,通过研究所向吉林国营药材公司发正式采购函,陆同志在地方协调优先供应优质药材如特级人参、鹿茸,流程上属于“公对公”,等到改开正式开始,地方政策变动,方言依旧可以拿到一条稳定的药材渠道,保证自己中药材质量。
他们公司赚到的钱也可以反补这些地方药材基地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后世就是因为好多这种循环没有了,所以中药材基地好多的药材都卖不出去,或者就是被国外的人压价。
这里面其实是有成功案例的,在1982年同仁堂与吉林集安参农的“定向种植协议”,使边条参优质率从40%升至80%。
当然也有失败案例,1985年上海药材公司未建立反哺机制,导致浙江元胡产区改种水稻,引发1988年药材紧缺。
短期方言是想依托陆同志地方资源加上他研究院国家队身份,可在吉林那边贵重道地药材品类上形成闭环,保障公司产品用药品质。
这东西不光是以后要卖到国外赚外汇的,更是有国内这么大个市场。
更何况这些药材卖给国内的公司,是做成药赚外汇。
如果是直接出售给国外,人家就拼命压价,最后吃亏的还是咱们自己人。
方言对着陆同志说道:
“眼下研究所承担着卫生部的新药攻坚任务,需要道地药材作临床支撑,可如今各地供的货参差不齐,检测三斤挑不出一两达标的,若是吉林能定向供些特级药材,既解了国家项目的急,也是给咱国内的药材争口气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