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3章 权变(2/3)
顿,荀攸继续言道:“是故在旁人眼中,曹操是袁绍幕府中人,而在袁绍眼中,曹操不过是自己的鹰犬而已。”“可自从曹操奉迎大驾至许,曹操先是自领大将军,以袁绍为太尉,居于曹操之下,不臣于袁绍之志昭然若揭;后袁绍犯我河东,趁着袁绍大军在河东的时候,曹操密有袭取邺城的打算。”“凡此种种,袁曹二人的关系早就如同破镜一般,袁绍当是认为曹操不念旧恩,又勾连明公这个仇敌,对曹操自是怨念深矣,有所痛恨。”“当此之时。”荀攸淡然笑道:“若是曹操再不示好一二于袁绍,明岁建安六年,袁绍说不得就大军南下,图谋起中原了。”“所以吾叔文若进言,以袁绍为魏公,乃权变之计尔。”‘权变。’听到这个词语的刘璋微微颔首,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,就在于权变二字,以及是否有远大的见闻和图谋。荀彧作为尚书令,有一份忠心于汉室,对于他人称公的事情,自是会进行阻截,可今时荀彧主动表示以袁绍为魏公,这在刘璋看来,就是政治家的权变手段。这一桩事,让刘璋莫名想起了历史上孙权称帝时,主持蜀汉事务的诸葛亮,并没有因此动怒和断盟,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出发,向孙权表示祝贺,同时与孙吴定下了中分曹魏的盟约。就算是私下里对背盟,又有夷陵血仇的孙吴欲灭之而后快,可在曹魏势大,还需携手孙吴对抗的情况下,诸葛亮审时度势,做出了明智的抉择,展现出一名政治家该有的灵活身段。“文若确乎有王佐之才。”刘璋喟叹了一声,在治国理政,往来交通上,荀彧当是不逊色于诸葛亮,能得并驾齐驱也。只不过,能在武庙吃上一份香火的诸葛亮,是响当当的文武全才,荀彧比之诸葛亮,知名度和整体能力确是有所不及。“魏公之爵禄,袁绍当是得之欢喜,只是不知袁绍是否应下了。”刘璋思考起了袁绍对受封魏公一事的态度,以袁绍的性子,他想袁绍肯定会很高兴,说不得欲欣然接受。然而公爵的封赏,在之前只有王莽受封的情况下,加之又是曹操假天子之命颁下的,而田丰这个河北智囊置身于袁绍左右,当是会劝谏袁绍辞让。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~~所以刘璋揣测,袁绍应当会在第一次的时候做出辞让的态度,不会那般猴急,在诏书抵达的第一次就接下魏公的封赏。“袁绍未曾应下。”荀攸应了一声道:“据邺城传来的消息,袁绍自认为宇内诸侯盟主,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