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0章 许都(4/5)
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原东侧而流,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,大军根本排布不开。至于绕过秦时的函谷关,确乎也是难以做到的事情,毕竟稠桑原上乃是森林密布,从崤山到潼津这一百多里路,到处都是密集的森林,行人都难以通过,更何况是军队。因而秦时,只要守住了函谷关,便等于断绝了东西交通,纵使百万之众,也只得于关前叹息而已。可至于今日,贾诩眸光变的幽邃了起来,今时今日,由于大河的水位下降,原本贴着稠桑原的河道裸露出来形成了河滩,由此关东的军队完全可以走河滩绕过稠桑原,而不必再走函谷道。再加上稠桑原上的树木由于砍伐过度,早已失去了天然屏障作用,关东的军队也完全可以走稠桑原上面,不必只专意函谷关。这种情况下,于函谷关囤聚重兵的意义就不大了,关东若有贼来进犯,函谷关做不到据敌于关外的作用,是以贾诩旧时经过桃林塞时就在想,若是于桃林塞设立一关,当可做到秦时函谷关的作用,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,使关东虽有百万之众叩关,却也是无计可施。只是,贾诩有些惑然,这些都是他实地考察才得出的结果,而刘璋远在僻远的蜀地,初至桃林塞,生出的想法竟是同他不谋而合,莫非是天定乎。“文和、孝直,你二人以为如何。”刘璋考问起了他的两位一流谋士。“臣以为可行,潼关若设,便如秦时函谷关一样,有万夫兴叹之险。”贾诩应和了一句,即是刘璋有了决断,且和他的想法一样,他自是赞成。法正作为扶风人,对关中四周的地理地势自然是知悉的,他斟酌了片刻后,点了点头道:“潼关若设,其前为黄巷坂,宽仅丈许,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地,有此一关,可无忧于关东也。”“即是众卿与我意同,当设潼关矣。”……雒阳。“又迁都?”居住在已故的中常侍赵忠家中的天子刘协,翻阅着司隶校尉、录尚书事曹操递上来的表奏,他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些不好的回忆。先是被国贼董卓将都城从雒阳迁到长安,而后好不容易从长安迁回了洛阳的天子刘协,对迁都一事心中是有所忌讳的,非必要他是不想、也不愿意迁都的。但是这封表奏的上承者,乃是引兵前来护驾的兖州牧曹操,刘协就不得不好好思量下了,这年头,形势比人强,谁手握强兵,谁的声音就大。刘协将手中曹操的表奏递给国舅、卫将军董承,他面带忧容的说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