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奇书小说> 历史军事> 春秋鲁国风云> 第538章 卫国贤大夫蘧伯玉(2/4)

第538章 卫国贤大夫蘧伯玉(2/4)

,重视民生,努力不违背民意,更不要折腾,要顺应自然。

    蘧伯玉认为,国君如果能做到遵循远古先贤尧舜的治国之策,不要乱作为,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。

    这,就是后来道家的核心思想----无为而治。

    这个无为,按字面意思理解,就是要不有所作为。听起来非常没有道理,但其真正的道理是不要乱作为,用现在的话讲,就是不要瞎折腾。

    不折腾,必能治。这就是无为而治。

    无为而治,这就是道,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。

    孔子说蘧伯玉是他的老师,因为孔子完全理解这个道的真正意义。

    早在孔子还是年轻小伙子时,他就向道家鼻祖老子先生学习,不但认真研究了老子的理论,也从老子口中得知了卫国大贤蘧伯玉的名字。

    孔子从未见过蘧伯玉,但出于对老子的尊重,以及蘧伯玉在当时春秋江湖的名声,孔子在年轻时就视蘧伯玉为老师。

    后来,两人有了书信来往,更由于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响,蘧伯玉对孔子非常推崇。于是,两人就成了朋友。

    用孔子的话讲,比自己大了四十多岁的蘧伯玉先生,与自己是忘年之交。

    孔子没想到,围绕着自己能否在卫国出仕,居然让卫国朝堂产生了两种意见。

    而卫灵公内心非常希望孔子在卫国出仕,但并没有独断专行,这虽然令孔子微微遗憾,但更多的是欣慰。

    卫侯,明君也。

    更何况,如果正如颜浊邹所言,同样四朝元老的祝佗能借机劝动卫侯将蘧伯玉请回朝堂,再任用孔子及其众弟子为官,那卫国一下子拥有了众多大才。

    而且,蘧伯玉的道家思想,与孔子的儒家思想,本质上并不矛盾。

    道家强调无为而治,其基础是为民众着想。

    儒家主张推行礼教,其基础也是为民众着想。

    两家的“道”,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。

    而且,两家的代表人物,亦师亦友。在这样的国家出仕,在这样的环境中上班,想想都令人激动。

    看来,孔子在卫国出仕,只是暂时遇到了小障碍而已。

    孔子非常憧憬。

    卫国大夫中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