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8章 卡梅隆做环保?(2/3)
2012年,卡梅隆驾驶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“深海挑战者号”,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的“挑战者深渊”地球已知的最深处,深度达米。
这一壮举使他成为继1960年“的里雅斯特号”之后,第二位独自抵达此处的人类。
与电影中的英雄角色不同,这次探险没有特效加持,只有真实的孤独与危险。
在近乎完全黑暗的极端高压环境中,卡梅隆停留三个小时,采集样本并拍摄影像,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宝贵数据。
卡梅隆正色道:“单部电影的影响力如同孤岛,我们需要构建叙事生态系统。”
他列举《阿凡达》的衍生行动,与联合国合作开发的VR雨林体验项目,让参与者化身纳美族人感受砍伐的痛楚,与NASA联合发起的"地球之瞳"计划,将卫星图像转化为动态环保地图。
特别提到与海洋学家西尔维娅·厄尔的合作时,他强调:“科学家提供骨骼,艺术家赋予血肉。当我们用《鲸歌》的声呐数据创作交响乐时,白令海峡的鲸群就成每个听众的邻居。”
卡梅隆展示《阿凡达2》上映同期启动的珊瑚礁修复项目,通过影片票根兑换的虚拟货币,观众可直接“认领”一块真实礁石。
"创造叙事闭环,使得你的消费行为成故事续篇的创作者。"
他播放一段斐济渔民的采访视频:“他们说‘以前觉得电影是魔法,现在知道我们才是故事的魔法’,当原住民开始用我们捐赠的水下摄影机记录生态变化时,影像叙事真正实现权力让渡,必须认识到,环保紧迫性,成为全人类共同责任和义务。”
演讲在黑暗中结束,全场唯一的光源来自舞台中央的“生态光柱”,由回收海洋塑料制成的装置艺术。
“电影不仅是娱乐,更是一种能够改变认知的工具,”卡梅隆继续强调。
“当镜头聚焦于冰川崩裂的瞬间,或追踪一只因栖息地消失而濒死的北极熊时,银幕便成为人类集体意识的镜子,迫使观众直面自身与自然的断裂,电影的语言兼具直观性与隐喻性,它能将抽象的生态危机转化为可感的故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