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奇书小说> 历史军事> 寒门宰相> 一千两百一十七章 数百年一出的人物(2/5)

一千两百一十七章 数百年一出的人物(2/5)

    二人在半山见面相对而揖,然后入宅谈论诗论禅。

    王安石读到苏轼一首黄州所写的诗后道。

    “冻合玉楼寒起粟,

    光摇银海眩生花。”

    王安石对苏轼道:“道家以玉楼指人的肩膀,银海指人的眼睛。可是如此?”

    苏轼听了感慨,天下能如王安石这般博学的能有几人?

    二人相谈极欢,王安石门下心道,这些年对于政见相异之人,除了章越外,也只有苏轼令他如此欣赏了。

    苏轼与王安石一聚便分别,二人却恍如老友一般。

    苏轼对王安石道:“今日能从于大丞相门下闻以往未闻之闻,欣慰之极。轼曾想数年后买田金陵,终老于钟山。如今打算致仕之后往仪真居住,若是如此,以后扁舟来见大丞相应是不难。”

    王安石与苏轼这一次见面虽释去前嫌,但也没有好到要作邻居的地步。

    不过成年人之间有等心照不宣的默契,那就是场面话。

    王安石听了苏轼之言笑道:“话虽如此,子瞻还是留在金陵吧!”

    苏轼笑了笑当即赋诗一首道:“骑驴渺渺入荒陂,想见先生未病时。劝我试求三亩宅,从公已觉十年迟!”

    这一句话苏轼说自己早知道十年前就投奔你王安石了。

    王安石闻之欣然道:“公居东坡,我居半山。”

    “从古至今政见不同,却能为朋友的实是不少,我愿与你效仿如此。”

    苏轼听闻王安石此言,不由一时失神心道,都说此公执拗,不料胸怀宽广至如此。此生为国而谋心底没有半点自己,这点我怕是难望项背。

    苏轼道:“汉唐之党祸,都是国家灭亡之因,故而祖宗才一直以仁厚治天下。但这些年大狱连连,虽压得一时舆论,却又如何化解这些人的报复之心,此实是国家灭亡之兆。”

    “眼下依轼看来,官家和章丞相虽都有意调和当今之局,使新旧两党并用于朝廷,但以后如何谁也不知?大丞相虽已归隐,难道没有一言匡正陛下相救天下吗?”

    王安石闻言色动,沉默半响后道:“我已在外,不能言朝事。”

    苏轼闻言难免兴叹,难道汉唐党祸亡国之事,又要重演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